从大学篮球到NBA的距离,史蒂文森走成了一条康庄大道。

由于大学篮球和NBA在战术理念方面的巨大差异,NCAA的大学名帅们登陆NBA后经常遭遇水土不服的问题。本赛季,密歇根大学的主帅贝莱茵就得到了一份执教克利夫兰骑士的工作。但好景不长,就因为队内矛盾和输球的导火索下课。

在大学,35秒的进攻时间,除了少数能打进NBA的天赋少年,大多数大学球员天赋平平。因此,“多打战术,坚决执行场上指令”是大多数NCAA教练的核心思想。即便是天才,也很少有放开抡的时候。NCAA的大学主帅领着高昂的薪水,指导手下的大学生们如何打好比赛。

到了NBA,就成了球员的天下。作为一个商业联盟,球员是核心资产,这些手握千万美元的新秀们渴望得到更多的展示机会。纯粹的团队篮球风格和娱乐化的球星产业碰撞出火花,磨合的过程就没有那么令人愉快了。

对史蒂文斯来说,他的NBA之旅从一开始就进入了一个不能更棒的开局:彼时,凯尔特人队内缺乏有绝对天赋的球员:小托马斯身高不足180,要一套量身打造的体系才能发挥作用;杰-克劳德和布拉德利缺乏稳定的持球进攻,但投射尚可;球队缺乏稳定的攻防体系,但球员的打法和个性都非常无私,乐于分享球。

回溯凯尔特人的历史赛季,当时以小托马斯为核心的阵容,简直是为史蒂文斯的成功量身打造。

天赋有限,“双挡拆”怎么帮助凯尔特人成为东部强队?

在凯尔特人通过交易和选秀摘下足以用作建队基石的天赋球星前,这支具备冠军传统的豪强球队,必须先学会在没有天赋的情况下打好球。当时,凯尔特人正处在低谷,没有多少专家会相信,一支缺乏球星的球队都在季后赛打出什么表现。

史蒂文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,用一桌子”家常食材“,物尽其用,做出了美味的饕餮大餐。”双挡拆“就是改变球队的顶级调味品。

解析凯尔特人经典战术:双挡拆

在内线得分和中距离投篮还占据主流的时代,双挡拆是常用的战术。利用双挡拆,能延伸出更多的处理球的方式,让进攻套路变得难以捉摸。

凯尔特人的双挡拆起手式通常是从2名内线球员(中锋和大前锋)发起:霍福德提到高位,给小托马斯做挡拆。小托马斯利用挡拆冲击篮下。

霍福德和贝恩斯在篮下区域继续搭建起第二个掩护,而侧翼(小前锋和得分后卫)这时就可以开始他们的走位:穿插走位,利用篮下的第二个挡拆摆脱防守人,往45度角和三分线外移动。打到这一步,防守的对位和节奏就已经被打乱,是空位投篮还是抓住错位单打的机会,都凭着场上球员的审时度势。

在过去,小托马斯进攻火力鼎盛时期场均能得到28.9分。2016-17赛季,小托马斯的名字甚至登上了MVP的候选榜单,双挡拆战术帮助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:他场均发动8.8次挡拆,且平均每个回合1.04分的数据高于联盟超过90%的球员。

1米75的高度,即便速度快、投篮准,没有双挡拆提供的丰富延伸战术,小托马斯很难做到在体系中如鱼得水。在史蒂文斯的战术体系下,防守人面对双挡拆犹豫不决的时候,小托马斯的急停跳投就已经入筐。

更新换代,凯尔特人更强悍的体系也更简单

在2019-20赛季,凯尔特人队内已经有了3个20+的得分手。杰伦-布朗、塔图姆和沃克的进攻让凯尔特人打得如水银泻地般流畅。更让球队充满信心的一点,三个人都具备投篮和突破得分的能力,没有明显的“偏科”,在场上互为补充。

塔图姆和杰伦-布朗在处理球方面的进步,是凯尔特人在战术方面有所改变的核心基础。进攻的重心,也从过去小托马斯那样的单核,向着多核进化。

拥有多个进攻核心,且具备更强的持球单打能力,这让凯尔特人不再需要利用频繁的挡拆走位来寻找机会。在战术上得以简化,却将进攻变得更高效。在季后赛,这种变化会更为明显。

当对手提成了防守强度,选择通过硬挤或快速绕过挡拆的方式来追防进攻球员,塔图姆能凭着个人进攻能力创造出高效的机会,而不用再凭着复杂的双挡拆、回传来误导对手找机会。

本赛季,凯尔特人平均每次触球能得到0.279分,排在联盟第五位,也是史蒂文斯教练来到球队后的新高。在抓对手的错误,并暴击对手方面,塔图姆和杰伦-布朗做得比史蒂芬斯执教以来过去的任何阵容都要好。

以总冠军为目标,这样的改变可以被看作是积极的信号。在7场4胜制的季后赛中,通过专业人士对比赛录像的分析,大多数战术在比赛开打前就会被破解。双方教练不断做出针对性部署,球星的“硬解”属性才尤为重要。